在我国古代文籍中纪录着许多脍炙生齿的故事。《梁书?明山宾传》:南朝梁臣明宾山,曾因家里贫困卖驾车用的牛,他宁愿做不可生意,也要跟买主说明这牛曾患过漏蹄病,虽然早已治好,恐以后可能复发,以是不得不见告。
明宾山虽然没有卖掉牛,失去了到手的款子,却留住了比金子还贵的诚信。此类诚信故事,不堪枚举。《庄子》纪录:尾生曾和一个女子约定在桥下晤面,那女子没来,洪流来了,尾生还不离去,就抱着桥柱淹死了。《战国策?魏策一》纪录:魏文侯跟虞人约好出去狩猎,那天他喝酒正酣,并且天又下大雨,左右劝他不要去了,可魏文侯不从,说:“今天虽然快乐,能不去赴约吗!”听说,魏国正是有了魏文侯守信用,故深得民心,很快强盛起来。至于汉季布一诺千金、管宁割席绝华歆等忠实忠信故事,早已家喻户晓。
以上这些故事看似寻常,却撒播至今,这无疑批注,诚信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看法。
所谓诚信,用林逋的话来诠释,就是“推诚而不欺,守信而不疑。”(《省心录》)为什么要提倡诚信,其主要性事实在那里?孔子有一段极精炼的叙述。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政事,孔子曰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子贡曰:“出于无奈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孔子说,先去掉军队,再去掉粮食,又说: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”。(《颜渊》第七章)周敦颐以为:“诚,五常(仁义礼智信)之本,百行(种种善行)之源也。”(《周子全书?诚下》)足见诚信对一个有志于世者来说,不可或缺,至关主要。这就难怪唐代的王梵志有云云真知灼见:“立身存深信,景行胜将(将,语助词)金。”(《王梵志诗校辑》卷四)
诚信不但是令德之焦点,是立身处世、人际来往、经济来往的基础,也是从政、创业之必需。先秦的荀子早就有言:“诚者,君子之所守也,而政事之本也。”(《荀子?不苟》)确实,“信以结之,则民不倍(背)”(《礼记?缁衣》)试想,一个官员、一个政权若是不讲诚信,哪来什么凝聚力和感召力?战国时的张仪口是心非,以六里地诱骗楚怀王,致使楚国大北;年龄时的晋惠公背信弃义,与秦国为敌,效果招致秦国征伐。这就是不诚不信的可悲下场。
清代的周石藩在《共城从政录》一文中写道:“所谓诚,其意者毋自欺也。这是人世关头(最要害、最主要的)。诚则为人,不诚则鬼……即人禽之所由判也,是以君子慎之。”他把是否诚信作为判别人与鬼、人与禽兽的主要依据,因此他劝戒人们要审慎待之。
诚信是一种品质、一种操守、一种境界,也是一种修养。讲诚信,就必需“有所许诺,纤毫必偿;有所期约,时刻不易。”(袁采《袁氏世范?处己》)即要做到以信待人,不食其言,践诺不渝。诚信是双向性的,只有人人“心信得过”,“矢一片恳切”,方可协调来往,抵达双赢。
就诚与信的关系而言,诚是信之基石,诚不笃则信难立,而信是诚的花朵,花不开则果不结。若是不朽情缘企业、商人、官员都能禁绝虚伪,根除诓骗,提倡诚信无欺,断不至于会爆发毒大米、苏丹红、三聚氰胺等食物清静事故,断不至于会爆发欺上瞒下、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。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心诚爱民,智无缺乏。诚信是为官者的通行证。让我们一起切记这样一句箴言:“忠信审慎,此德义之基也;虚无谲诡,此乱道之根也。”(王符《潜夫论?务本》)